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

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 - 创新联动美好世界

专业的行业资讯 最新公司新闻

首页 动态媒体聚焦

媒体聚焦

人才战略“双城记”对话录:谋崛起 必先谋人才

2010-07-15
播报新闻

        无锡 VS 武汉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采访嘉宾: 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 陈革鸿 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张勤
 
 
        今天的武汉,遇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。天时——国家推出“中部崛起”战略,龙头是武汉。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,一个是中关村,另一个就在有“中国光谷”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。地利——两江穿城,九省通衢,地理位置特殊。进入高铁时代,从武汉到全国各大城市只需半日,客流、物流提速直接带动产业提升。人和——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下,在重振武汉雄风的共同追求中,武汉人迸发出了凝聚众志、抖擞精神的活力,形成了重视人才、鼓励创新的共识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在这样一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,本报记者来到武汉三镇,近距离观察人才战略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和影响,思考武汉人才新政对无锡的启示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依托东湖打造 “人才特区”
 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在无锡人眼中,武汉高校云集、人才聚集。对这样一座城市来说,“人才先行”肯定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,而是指与武汉的发展定位相适应、相匹配的人才战略。武汉提出打造“人才特区”,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创新转型拉开了大幕? 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 武汉有一定的科教优势,但从全国来看,还有不足。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曾经评价,未来一国、一城竞争的核心,不在于生产多少钢、造出多少船,而是科技、品牌、人才的较量。闯出一条创新驱动的中国道路,这是历史使命,也是未来武汉的必然选择。在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,过去以传统老工业为主的武汉,自主创新要走在前面,就必须聚集大量优秀人才,特别是要引进、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,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,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无锡有“530”计划,去年2月武汉也推出了“3551”计划,投入资金之巨,引才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何以有这样的大手笔?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依托东湖打造“人才特区”,是湖北省委、武汉市委的一项重点工程。当时提出的“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”,是指力争在3年时间内,在光电子信息、生物、新能源、环保、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,引进和培养50名国际领先人才,1000名新兴产业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。我们放眼全球,也关注国内,目标是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领军人才总是最稀缺的资源。在无锡,“530人才”引领一批新兴产业风生水起。“3551计划”的效应如何? 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通过实施“3551计划”,武汉向全球人才发出了“创新创业,请来武汉”的诚意邀请。2009年,人才特区共引进8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,有67名高层次人才入选“3551计划”,9 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。截至目前,投入的引才资金已达1.5亿元,资助额最高的团队拿了500万元。“3551计划”承诺对引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,最高可给予1亿元经费资助,当然挑选过程是非常严格的,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,到目前为止,这1亿元还没有花出去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“金字招牌的武汉意义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武汉有一块国务院授予的“金字招牌”: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。全国只有中关村和东湖两家。这对武汉具有什么样的意义?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国家把“金字招牌”给了东湖,这是一个机遇,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。因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,既涉及到科技创新,更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转化、体制机制的创新。今年1月,湖北省委、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大会,表示将举全省之力,支持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。武汉市委、市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出台了以股权激励、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为核心内容的《决定》,包括7大新政、26条细则,方案细致,很多具有制度突破意义。新政还特别赋予东湖高新区“市级经济管理权限”,简化办事程序,做到办事不出园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无锡在推动自主创新时也面临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。武汉的改革是否有了实质性进展?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股权激励和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两项试点已经在东湖展开。简而言之,一方面,是对企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实施期权、技术入股、股权奖励、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奖励;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,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。另一方面,打造活跃的民间融资平台,让成果专利能找到资本,让资本能找到科技成果。这样,让人才、知识、技术、资本结合在一起,高科技企业才能培育壮大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“如意纺事件激起千层浪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听说武汉曾经发生过一个“如意纺”事件,在科教界、产业界都激起了很大反响? 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这件事确实引起了震动。几年前,武汉科技学院纺织专家徐卫林发明的新技术,并没有在武汉转化,而是被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慧眼识珠,从而成就了“如意纺”技术,率先运用这项技术后,如意集团新增产值25亿元,徐卫林也凭此技术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消息传来,武汉人意识到,有科技成果优势,不一定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,企业家和科学家要亲密合作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武汉拥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50多所,各类技术人员58万人,这是很大一笔财富。武汉如何做到人尽其才?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今年3月,武汉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,武汉有大量的科技人员,但是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大多反映在写论文、评职称方面,没有很好很快地转化成商品和生产力。武汉正在探索机制改革,要让知识变成科技成果,让科技成果、专利与资本对接,进行产业化。产业化之后,才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现在武汉大学为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化,率先将产业化成果作为考评教师绩效的标准之一。这几年,武大有些在产业化方面做得很好的教师,如果只算论文,难以评上高级职称,但学校根据他们的产业化贡献,把他们破格提拔为教授。当然,要让这样的破例成为常规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 
 
 
        企业与高校共结血缘优势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无锡的高校资源比较单薄,所以很重视深化产学研合作,先后与国内知名的“一院七校”签订了合作协议。武汉有什么成功的经验?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在东湖高新开发区,有一家被誉为“武汉市名片”的高科技上市公司: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。它最早是华中理工大学(现为华中科技大学)下属的一家校办企业,依托母校雄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,双方共建了三大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。华中科大更作出承诺: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可免费共享其30余项技术。2000年上市以来,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累计获国家专利100余项,销售额从不足8000万到2009年的15亿元,成为我国激光行业的领军企业。要说它成功的秘诀,重要的一点就是与高校的“血缘优势”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: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有一个观点: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,而吸引人才要靠机制。具体是怎么做的?
 
 
        对方嘉宾: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对人才有自己的定义,非自己需要的人才坚决不用;凡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公司,均要求成立人力资源部,总经理直接负责;人才引进之后还要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。近两年,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从海外引进的3名人才,其中,徐进林博士和阎大鹏博士均为细分行业技术的领军人物。引进一个核心人物的示范效应,还促成了一个人才团队的形成。目前两人都入选了中组部“千人计划”和武汉东湖“3551人才计划”。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科技现有员工超过了3000名,平均年龄30岁,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5%,一些技术骨干的年薪比老总还要高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《无锡日报》  头版头条  2010.7.15